發展歷史 低壓鑄造法的雛形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
適用於鋁合金是1917年在法國,1924年在德國提出的申請,但並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工業生產。
為商業的目的而開始生產是在二戰以後的1945年,由英國的路易斯先生創立了阿魯馬斯庫公司,開始生產雨水管道、啤酒容器等。
在那以後的五十年代里,奧地利和德國開始生產氣缸頭。
1958年美國的澤訥拉路默它斯在小型汽車的發動機零件上(氣缸頭、箱體、齒輪箱)大量運用了鋁合金鑄件,並採用了低壓鑄造法。
這件事對至今仍廣泛採用的低壓鑄造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推動,特別是在全世界的汽車工業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低壓鑄造法被介紹進中國是1957年左右,但真正引起業界的注意,開始進行各種研究、引進設備是從1960年左右開始的。
但是這種打破了以往常識的劃時代的工藝方法,幾乎沒有冒口,與已經作為一種「技術」確立起來的重力金型鑄造的技術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難度,因此業界的反應比較冷淡。
在這種狀況下,1961年的輕型汽車用空冷氣缸頭的生產成為低壓鑄造法在中國實用化的開端。
以後的發展非常迅速,在克服了多個技術難題后,利用低壓鑄造法所具有的材料利用率高、容易實現注湯自動化等優點,以汽車部件為中心,逐步確立了輕合金鑄件的主要鑄造法的牢固地位。
在鋁合金鑄件的生產量中,低壓鑄造品已佔了大約50%,並以其巨大的生產量和優良的品質而著稱於世。
產品擴大到汽車相關部件,如氣缸頭、氣缸體、剎車鼓、離合器罩、輪轂、進氣岐管等。
特別是1970年以後大量應用在輪轂上,並且隨著汽車輕量化和提高性能等要求,在以往從未有過的複雜內部品質和機械性質的嚴格要求下,氣缸頭、氣缸體上的使用也逐漸增加。
基本原理 在密閉的保持爐的熔湯表面上施加0.01~0.05Mpa的空氣壓力或惰性氣體壓力,熔湯通過浸放在熔湯里的給湯管(升液管)上升,被壓進與爐子連接著的上方 的模具內。
熔湯是從型腔的下部慢慢開始充填,保持一段時間的壓力后凝固。
凝固是從產品上部開始向澆口方向轉移,澆口部分凝固的時刻就是加壓結束的時間。
於是就憑藉澆口的方向性凝固和從澆口開始的冒口壓力效果得到了完美的鑄件。最後當鑄件冷卻至固相溫度以下便可從模具中取出產品。
工藝過程 低壓鑄造裝置如圖1-38a所示。
緩慢地向坩堝爐內通入乾燥的壓縮空氣,金屬液受氣體壓力的作用,由下而上沿著升液管和澆注系統充滿型腔,如圖1-38b所示。開啟鑄型,取出鑄件
資料來源:http://www.twword.com/wiki/%E4%BD%8E%E5%A3%93%E9%91%84%E9%80%A0
脫臘鑄造 脫臘 精密鑄造 真空鑄造
脫臘鑄造, 脫臘, 精密鑄造, 真空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