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壺的製作工藝大致可以分為:蠟模鑄造法、砂鑄法和硬模壓力鑄造法。
蠟鑄法所作鐵壺外觀都非常精美,且大部分都採用滿工(也就是外表面沒有空地);「砂鑄法」鐵壺除了霰紋壺,一般不採用滿工,而且羽線(合模線)以下一般都是素地;硬模壓力鑄造鐵壺的形制一般都很誇張,多數為高浮雕圖案。
蠟鑄法又名脫蠟法或者失蠟法,中國古代在青銅鑄造上已經使用這種方法,應用到鐵壺製作工藝上,就是將蠟制的樣品埋入鑄造的沙型中,夯實,然後加熱,使沙型變得結實,將蠟融化倒出後,再將熔化的鐵水倒入,可以鑄造出造型複雜,外觀精美的鐵壺。
最早把失蠟法應用到日本鐵壺製作的是龍文堂初代四方安平(1732-1798)。
他精通鑄銅,並把失蠟法應用到樂鐵壺的鑄造。
歷史上的鐵壺名堂龍文堂和龜文堂都有用失蠟法製造鐵壺,其中龜文堂只使用失蠟法製造鐵壺。
在鐵壺的鑄造技術中除蠟鑄法外,還有砂鑄法和硬壓力鑄造法,砂鑄法是一種很原始也很常見的鑄造技術,相當於我們現在翻砂鑄造電動機的殼子那樣,砂鑄法鐵壺一般在壺身內部最大直徑處做為上下開模結合部,所以壺體在此處會留有一道水平方向的腰線。
燒型砂鑄法是日本鐵壺製作工藝中典型的一模一具砂鑄製作法。
採用此法製作鐵壺,外模、中子、圖案等全部需要純手工製作,耗時非常長,工藝也更複雜,因而產量極低。
燒型砂鑄工藝的「燒」指在澆築鐵水之前,先將手工製作好的外模、中子合模,在高溫下煅燒定型,以達到固化和保護壺身紋路,澆鑄鐵液更易貫穿的目的。鐵水澆築好,固化冷卻後,在取壺是需要毀壞模具,因而,一個花費了極大工時和精力的模具只能澆築一個鐵壺就壽終正寢了,具有全球的唯一性。
此外,採用燒型鑄造工藝製作的鐵壺,熔點更高,可達到1500度;壺壁更薄,僅有2毫米左右,更加輕巧美觀。
其造型的不可複製性和更加卓越的品質,使得燒型工藝鐵壺更具有藝術收藏的價值。
硬模壓力鑄造法是一種用精密金屬模具加壓注入鐵水鑄造器物的技法,此種方法所造之壺,因為是左右各半垂直對模,所以在壺的左右中線對模結合部會有一條脫模線的痕跡。
儘管有些釜師將此澆鑄痕跡打磨處理,或用水垢掩蓋,但仔細辯認仍能看得出來。
這種鐵壺的形制一般都很誇張,多數為高浮雕圖案,玩老鐵壺的人一般稱此類鐵壺為「大阪龜」即大阪地區龜文堂所造,此類壺市值略低,多數藏家不會追求。
構想的壺的形狀、花紋,提手的形狀,壺把等所有的設計都確定好,還要把壺體和蓋子的縱斷面的實際尺寸標好畫在圖紙上。
製作模型畫圖,把縱斷面圖的縱向半個面的劃分線準確的標誌到鐵板上,做好鑄模,再然後分別把壺嘴,かん付(可能是連接壺柄和壺身的那個孔,有些壺是圓環),提手的模型也做好。 照片:製作鑄模時用的工具。
壺身外面的花紋(畫,或者顆粒狀,文字等)則是需要用押棒或者模型在柔軟的鑄型內部刻畫。
特別是,壺嘴等的模型需要完全填滿。為了使鑄模使用的模具上下左右沒有偏移,在迴轉的鑄模里按順序添加各種土製作而成。
至於壺嘴,提手的模型則用別的粘土製作而成。
燒制出來的模型表面溫度約為900度的高溫,並且經過燒制變得堅固(這就是燒制模型的方法) 照片|:燒制模型的情景。
芯模具的大小剛好和鐵壺內部的空間大小相吻合。
這是用粘土汁混合河沙攪拌後倒入模具製作而成的。
在燒制後乾燥的表面塗上炭汁。使其表面附著上炭。(這樣可以保護模型不被鐵水燒焦)
把模型組裝好,倒置好,澆鑄前的準備工作完了。
照片:模型組裝好倒入鐵水的樣子澆鑄用的熔化後的鐵水也稱為湯,把這個鐵水注入模型的這個過程就是澆鑄。
1400度高溫的鐵水用工具取出倒入模具。
完成的模型取出時還有900左右的高溫。
這是內部氧化的重要過程,如果氧化膜覆蓋不全面,鐵壺就會出現生鏽的現象。
接下來是上色。
首先,在胚體上燒制上鐵丹等混合而成的漆、再在上面刷上牙黑漿(用鐵鏽和茶的混合液)。
蓋子和壺身用同樣的方法上色。
提手是專門讓提手鍛造的匠人製作的。
大致分為棒狀提手,和帶狀提手兩種(沒有確切資料,不知道正確的稱謂是什麼,就是提手的兩種分類)。
把提手裝在上完色的鐵壺壺身上。
鐵壺就完成了。
霰:顆粒狀
中霰:中等顆粒
大霰:大粒子
無地素色:無花紋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脫臘鑄造 脫臘 精密鑄造 真空鑄造
脫臘鑄造, 脫臘, 精密鑄造, 真空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