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銅佛是指以青銅為胎,表面鍌金的佛教造像。
因為金銅佛製作,金銅材料昂貴,大型造像多見宮廷寺廟中;高度約在30-45公分左右中型佛像,再配上裝飾精緻的配件,安置於供桌上金碧輝煌,氣勢莊嚴,則多供於皇家佛堂及富貴人家,小尊金銅佛像易於隨身攜帶,可作為行旅時的護身符。
基於起造人的背景不同,金佛像金銅佛也有皇室、廟寺、民間之分。
製作材料同樣也有金、銀、銅之分;銅又有青銅、紅銅、黃銅、白銅之別。
金屬表面處理亦有鍌金、鍌銀、泥金、包金及現代鍍金的差別,為完整呈現將分「錘鍱工藝與沙範脫蠟鑄造」、「金銅佛金工雕刻與表面處理」兩篇分享。
錘鍱工藝
金銅佛像製作工藝分:錘鍱法、翻砂和失蠟鑄造法等三種。
「錘鍱」又稱「搥碟」是傳統金工技術,用於黃金器物的雕琢,著在宮廷建築及日常器具被普遍使用,後來衍生出許多的工藝創作品。
唐代錘鍱技術得到了普遍應用,各類金銀器都使用了錘鍱法。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七重寶函,內中的鎏金四天王銀寶函、純金佛說法寶函都是用錘鍱法制成的。
「錘鍱」主要是以「金、銀、銅」等薄金屬片手工錘敲而成,方法是先做成所需要塑造物體的模型,然後用薄銅片披在模型上,錘打而成,稱為「錘鍱」。
我國古代金銅器都是鑄造而成的,表面還有許多錘鍱雕刻加工。
現今市面能看到的錘鍱工藝品極為稀少,主要是黃金雕件本來就珍貴。
模具化錘鰈工藝 16世紀以後,採用錘鰈技術製作銅像和宗教法器成為主流,尤其是寺廟製作的大金銅佛多采用錘鰈製作,這種工藝優點是可以將佛像分解成很多部份同時加工,同時可以用鑄造法模具,製作較複雜的部份,再拼接組裝成佛像。
錘鰈工藝製作銅佛像的優點在於更加節省銅料,可以製作體量巨大的銅像,並且加工的過程更易於控制。
製作大佛像,首先要在專用的紙上大好格子,然後按尺寸畫好圖紙。
用格子定位地方法,以確保佛像的比例和外形動作和面容。
工匠再依尺寸錘鰈所需造形,其些部位則用專屬的模具鑄造,工匠們彼此分工打造組件後,先佛像內部襯有木質骨架,再進行拼裝。
佛像完成後,接著做銅佛像表面裝飾鏨刻,這是銅佛像的精細加工過程,銅佛像的面貌和表面細部紋飾由此表現出來。
錘鰈佛像的尺寸突破了鑄造工藝上的局限,同時節省了材料,使廟宇的神龕變得宏偉而華麗。
錘鰈與鍛打工藝配合,佛像模件化製作日趨向成熟。
在西藏及喜馬拉雅地區被普遍採用,是由尼泊爾工匠傳入西藏地區,18世紀乾隆皇帝時期,銅佛像錘鰈工藝由尼泊爾工匠傳入北京宮廷,為宮廷製作銅佛像所採用。
鏨刻紋飾 鏨刻工藝是決定銅佛像藝術品質的重要加工環節。
藏族工匠製作銅佛像普遍用紅銅,紅銅質軟,易於進行鏨刻,為製作外表華麗細緻的銅像,藏族工匠對鏨刻工藝非常依賴。(文轉-金銅佛金工雕刻與表面處理細論)
沙範鑄造 沙範鑄造法現代叫「砂模鑄造法」是最傳統的鑄造法,自商周時代使用至今,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
其製程是:先利木材或其他材料,製作成原模,然後將「原模」適度切割成數件,簡單形狀通常分成上下兩半即可,然後把「原模」放入沙仔中,分成上下模進行壓模,壓成後再將上下模分開,取出「原模」,重新將上下模組合在一起,就取得「原模」相同形狀中空造型。
再注入金屬液體之流道,稱之澆道,再將金屬加高溫成金屬液體,用耐熱鍋裝金屬液體把它從澆道澆入砂模當中,等金屬液冷卻成固體時,將砂模的砂子移除,並鋸除不需使用之澆道及冒口等處,即得鑄品毛坯,再進行修飾、鏨雕及表面處理如:鍙金、鍍金、泥金等防銹美化,上彩。
失蠟鑄造法
中國古代在青銅鑄造上已經使用這種方法,現代的精密鑄造中稱為熔模精密鑄造。
中國最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始於春秋晚期,曾侯乙墓的尊盤也最受稱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紋玲瓏剔透,窮極繁縟富麗,即是失蠟法製成。
其法是先用蜂蠟一類的蟲蠟,做「蠟樣」,由於蠟很軟,可以雕琢得很精細;「蠟樣」模滿意後,再在蠟樣外面,一遍又遍塗上細泥漿,把「蠟樣」嚴實地包裹住了就成為了外範。
等外範晾乾了以後,陰乾後加熱脫蠟焙燒,再埋包澆注,再將銅液通過注口傾瀉到範中,高溫銅液的注入泥範後,蠟模會迅速融化消失,銅液則佔據了蠟模的空間,冷卻之後去掉外範,與蠟模一樣銅器,毛坯再經銼、磨、鏨刻紋飾,用椴木炭將研磨拋光,再鎏金或塗泥金貼金,做表面處理。
西藏傳統鑄造工藝的傳承
源於尼泊爾
尼泊爾主要的銅像鑄造中心集中在加德滿都山谷,特別是在帕坦(Patan)這個地方,金屬加工的技藝,在紐瓦爾工匠中的傳承一直被限定於特定的種姓家族中,如Tamrakar家族主要加工紅銅,Shakya家族主要加工黃銅、青銅,Sakyabhikshu與Vairacharya家族主要加工金和銀。
帕坦地區,一直是西方和印度學者考察紐瓦爾工匠失蠟法鑄造工藝最集中的地區。
在此,利用西方學者在帕坦地區的考察材料對失蠟法鑄造工藝進行呈現。
在西藏落地生根 西藏地區與臨近的尼泊爾,在佛像製作的工匠們,世代相延忠實地遵循著尼泊爾傳入古法,在製作著各類佛像,整套標準的製作程序,明清以來幾乎不變,經歷了數個世紀交融過程,已經很難以從銅佛像的藝術形式上,區分尼泊爾傳統與西藏風格。
從銅佛像的製作技法上看,大都也十分相似,僅在鑄造技法上,昌都銅匠普遍採用古老的砂型鑄造法,不會使用傳統失蠟鑄造法。
尼泊爾工匠則普遍採用傳統失蠟法鑄造工藝。
在西藏的佛像製作中,隨著尼泊爾工匠的離開而幾乎絕跡;砂範法則因其做法簡單而一直被藏族工匠用來製作小型佛像。
傳統銅佛像製作,大型佛像以鍱造居多;小型佛像以脫蠟法及沙範鑄造居多。
現代佛像鑄造法
近代鑄造工法提昇,作品細膩程度,只要創作者能做多細,基本上用翻砂或脫臘法都能中心實呈現,同時基於環保意識考量,傳統鎏金工法已逐漸不採用,改用離子附著之電處理表面技術,都遠勝傳統金銅工藝,主要的改變在「原模」的材料,可以讓翻砂鑄變更精緻;現代失蠟法打破傳統工法,可透過蠟模的複製準確的量產。
現代失蠟法使用技術更成熟,是用調入油脂的蜂蠟製成內模,在內模上敷泥漿等,預留孔洞,製成外範,等外範乾燥,高溫焙燒,內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範內形成和內膜一樣的空腔,再從孔洞注入銅液,冷卻後,剝去外範,既得與內模相同的鑄件。
現代精密鑄造使用非常細的鑄造砂,也是先做蠟模,然後將砂噴到模具上,高溫燒制砂模,可以做出非常精細,形狀非常複雜的模具。
直接鑄造出非常精密的零件,不必再進行機械加工。
小型金銅佛 小型銅雕製作需採用精鑄工藝→翻制(石蠟)模型→用石英砂等精鑄材料製作雕塑型殼→烤製型殼脫蠟→燒製型殼→澆鑄銅水→待銅水冷卻後打碎型殼完成銅品製作→對銅品表面做著色、防腐以及其它處理→雕塑製作完成。
大型金銅佛 大型銅雕製作需採用樹脂砂鑄造→翻制玻璃鋼模型→根據工藝要求採用整體或分塊鑄造→用樹脂製作型殼→製完樹脂型殼後澆鑄銅水→待銅水冷卻後打碎型殼銅雕鑄造完成(如是分塊鑄造需焊接拼裝成型)→對銅品表面做著色、防腐以及其它處理→雕塑製作完成。
資料來源:http://an-artistic-stage-of-stones.blogspot.com/2013/08/blog-post_5333.html
脫臘鑄造 脫臘 精密鑄造 真空鑄造
脫臘鑄造, 脫臘, 精密鑄造, 真空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