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鑄造還是鍛造,目的是相同的,改變金屬的形狀和效能。
兩者採用的手段不同。
鑄造又稱為熔鍊,是把金屬加熱到熔化,呈液體狀態,然後澆鑄到模具裡,冷卻、凝固成想要的形狀。
鍛造又稱為鍛打,是把金屬加熱到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但是還沒有熔化,然後用錘子敲打成想要的形狀。
從改變金屬形狀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就像小時候拿蠟燭當橡皮泥玩兒,把蠟燭加熱到熔化,就成了液體,倒進一個小碗裡,冷卻凝固之後,就成了小碗的形狀,這就是鑄造。
但是我們更喜歡把蠟燭加熱到軟而不化,用手捏著玩,捏成一個小球,一把小刀,這就是鍛造。
鑄造和鍛造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改變金屬效能。
鑄造的金屬組織粗大,不夠緻密,受力過大容易碎裂。精密鍛造,金屬組織可以在鍛打過程中變得緻密,物理效能更好。
人類先掌握的鑄造,然後在發展出鍛造。
青銅器時代是鑄造的第一個巔峰時期,當時的青銅劍,青銅鼎,很多都是鑄造的。
但是鑄造的青銅器比較脆,所以我們經常聽說青銅劍,卻很少聽說青銅刀。
因為劍主要用來捅刺,很少橫向揮砍。
而刀主要是砍,材質太脆的話容易折斷。
到了漢代,鍛造技術日益發達,刀才開始流行,並大規模裝備到軍隊。
古代鍛造工藝的巔峰,是大馬士革鋼刀。
我們都知道,純鐵(即熟鐵)很軟,在裡面新增碳,就成為碳鋼。
含碳量越高,金屬越硬,但是韌性和延展性就會變差。
想要得到一把好刀,當然是越硬越好,同時又兼具韌性,不至於像玻璃一樣一碰就碎。
然而在古代,想到讓鋼鐵達到這種“剛柔並濟”的效果,是非常困難的。
用鑄造的方法,把金屬熔化,加入碳、鎳等輔料,然後凝固,得到的刀總是不夠理想。
西亞波斯地區的工匠,把硬度極高的烏茲鋼,和硬度低得多的鋼鐵放在一起,疊起來,加熱,然後鍛打,這些鋼鐵就在高溫下焊接在了一起。
再把它加熱,摺疊,繼續鍛打。
如此反覆摺疊鍛打很多次,碳含量不同的幾種鋼鐵就混合在了一起。
這就是最早的人造合金鋼。
資料來源:網上
脫臘鑄造 脫臘 精密鑄造 真空鑄造
脫臘鑄造, 脫臘, 精密鑄造, 真空鑄造 |